人民视觉 |
制图:张芳曼 |
过春节亲友之间拜大年、送礼物,是中国的传统风俗。物质匮乏的年代,“年礼”无外乎烟酒糖茶之类,很多地方还有“送单不送双”的规矩。礼物不吝多少,都透着热乎劲儿。可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收什么礼“无感”,为送什么礼发愁。
从大城市到小村镇,大家如何看待“年礼”?礼单的变迁,反映出城乡居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变化?在老百姓心中,哪些礼物没送对、不愿收?我们该如何通过礼物更好地表情达意,传承良好风俗,让礼物回归“礼”的本意?
春节期间,我们的记者走进了两个家庭,看看他们的“年礼”有何特色,同时与联合进行了读者问卷调查,听听老百姓对“春节送礼”怎么说。
――编 者
生活在湖南偏远小镇上的一家人,心仪什么样的礼物?
送“贵”的不如送“对”的
本报记者 申少铁
我的老家在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偏远的小镇,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几年前,镇里有了两个超市,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能买到;可如果想用上城里人的“新鲜玩意儿”和“高级玩意儿”,还得坐车去县城里的大商场。所以,从北京带些年礼回去,一则表达心意;二来大城市有些东西,对亲人朋友来说确实还是“稀罕货”。
该送什么?家人喜欢什么?让我费了些心思。
送烟酒?还是送健康吧
“喜欢喜欢,以后要慢慢蒸着呷!”母亲看到我从行李箱中拿出两盒西洋参,开心得合不拢嘴。这两盒西洋参是我在北京的中老字号买的,老家很难买到。母亲今年65岁,身体没有大病,但有频繁起夜、咳嗽、口干等小毛病。西洋参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我希望母亲服用后能缓解不适。
“这高级橄榄油倒是第一次见到,今天中午做菜就放点尝尝!”是镇卫生院的五官科医生,知道健康饮食很重要,但在镇里的超市买不到橄榄油,看到礼物她眼睛一亮。上大学时,每次从北京回家,都要我带两瓶洗发水给她,因为她担心镇上超市里的洗发水是假冒的。这两年,不再需要这份“礼物”了。她说镇上超市里的商品也挺丰富,假货也少了。
夫是镇卫生院的外科医生,时常值夜班。他喜欢喝茶提神,可收入不高,平时舍不得买好茶叶。这次我特意从北京的老字号茶叶店给他买了盒大红袍。当天,夫就给全家泡茶,一边忙活一边称赞我这个“中国好妻弟”:“闻闻这茶香,好茶就是不一样!往后给你夫春节送礼,不要再送香烟、白酒啦,就送健康哈!”
送金银?不如送些实用的
小外甥已经上初一了,以前没少给他往回带玩具,无人机、望远镜、遥控汽车……都是“大城市买回的好东西”,够他跟小伙伴显摆一阵子。这次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说想要一个电子词典。我1月19日从京东商城下单,物流顺畅,1月25日我还没到家,就收到货了。小外甥十分满意,电话里咯咯直笑:“里面有英汉词典,还有不少物理、历史、地理知识,太好了!网购这么方便,舅舅你今后可要多多下单呀。”
工作以后,每年只能回家两三次,每次只能待上几天。每一次离家,母亲都极为不舍。由于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平时挺孤单,希望能经常看到我和。她总去家,除了去看小外甥,也是为了能用的手机跟我视频聊天。
母亲一直用操作简单的老人手机,功能单一,只能接打电话、看短信。她不同意买智能手机,一是怕花太多钱,“听说要好几千元”;二是怕太复杂不会使用。这两年,她看邻居经常用智能手机跟孩子视频通话,十分羡慕。
“多教妈妈几遍,她能学会用的。”微信联络我,赞同我给妈妈买智能手机的想法。于是,我今年回去给母亲买了部价格不到千元的国产智能手机,功能齐全,操作也很方便。
我给母亲注册了微信号,然后在她的手机上登录,加了两个孩子为好友。“以后只要点击这个绿色的图标,就能打开微信,再选择我或者的头像……”我一番演示,她试了好几次,终于学会了。
节后回北京的第一天,母亲就主动发起视频聊天,她在镜头里跟我感慨:“国产货也不错!你们给父母买东西,金的、银的,都不如这实用的。”
就是按“实用”这个理儿,我回京的行李,被妈妈、塞得满满当当,都是她们亲手做的家乡美食。
而今,坐在北京的办公室中,故乡又在千里之外。一来一去的礼物,让家人之间暖意融融。亲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消费理念不断升级,电子商务也已经延伸到家乡,只要有钱,他们也能买到好东西,这一切,都令我这个在外打拼的游子备感欣慰。明年,我要带回去更好的礼物。
哥哥在加拿大工作、妹妹在北京当律师,兄妹俩怎么给父母拜年?
最好的礼物,是真情
本报记者 温素威
张云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合伙人,她哥哥张伟在加拿大从事旅游业,由于近几年去加拿大过春节的中国游客增多,哥哥5年没回来过春节了。父母都是部委退休干部,家中经济条件不错,春节送父母什么礼物?兄妹俩认真地商量了一番。
多多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这个春节,张云和哥哥带父母去了。“等你们有时间了,我出钱,请你俩陪我和你妈去旅游。”去年春节,父亲的这句话让张云明白了父母的心思,她决定今年春节把旅游作为礼物送给父母。
“以往,我会准备很多肉、海鲜、水果给爸妈,结果发现整个春节,爸妈都围着这些东西变花样,比平时还劳碌,而我就像个‘带料加工’的。爸妈都说没事儿,是‘累并快乐着’,可老人毕竟年纪大了,总在厨房忙活,让我们做儿女的不落忍,一家人坐下来踏实聊天的时间也并不多。”张云说。
兄妹俩也买过服装、围巾、鞋子给父母做春节礼物,后来发现利用率并不高。张云说:“其实老人并不喜欢穿新衣服,感觉不服帖,他们觉得穿‘熟’了的东西更舒服。”张云偷偷告诉哥哥,他寄来的什么的,父母根本吃不完,尽管过期了爸妈还放在床头……
张伟告诉记者:“当吃好穿好已经成为日常标配,逢年过节对情感的需求就上升到了第一位。”
“陪父母出游,一来是猜中了他们的心思,二来可以让杂事缠身的我们安心与父母独处几天,同时也免去了母亲操劳饭菜的辛苦。”张云说,与其说这个春节礼物是旅游,不如说是陪伴。
讲传统重礼数,把“根”留住
说起送礼物,张伟谈到东西方的差异,西方人礼尚往来的观念与我们不同,一般只有新年和圣诞节的时候才会送,而且多数限于亲人互送,礼品的金额在20加币至30加币之间,几乎没人送现金红包,送电影卡、咖啡卡、购物卡的是有的,也都不超过50加币。
“老外不会把礼物和面子扯上关系,更注重实用性。去别人家里做客或者参加聚会,不用特意带礼物,带瓶酒或鲜花是普遍的选择。”张伟说。
今年春节,张云的母亲收到一份日本老朋友送的礼物,是一枚好看的别针,寓意“别后珍重”,母亲特别稀罕。
张云自己收到的春节礼物中,她最中意的是一位用旧牛仔裤的裤兜改造而成的收纳袋子,袋子上绣有她的名字,可以随身携带放充电器、耳机等,手工之美以及专属性特征,让这份礼物格外珍贵。
春节过后,许多人在网上转卖收到的礼物。张云觉得被卖掉的礼物有两种情况,一是没送对,就是礼物不是收礼者所需要的;二是送多了,就是礼物同质化严重,某类礼物扎堆儿、过剩。
张云觉得,春节礼物不能只是送个“意思”而应该送出“意义”,这就需要用心思。她已经将之行的照片做了本厚厚的相册,还存到了优盘里用电子相框循环播放,这是她准备正月十五送给父母的礼物。
不能回来的春节,张伟都会寄礼物,以加拿大当地产为多,更会在除夕夜和妻儿一起通过视频给父母拜年。
张家的视频拜年有传统,讲规矩。祖辈穿上中式服装,搬来条案、摆上水仙花和给孙子孙女的礼物、红包。礼物一般是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书籍等,有一年是新华字典和成语字典。爷爷会向孙儿们介绍礼物的意义,然后说些祝福的话,也会提些希望。
爷爷要求在国外生活的孙子必须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因此,每年的拜年礼就有了些“普通话测试”的味道:一是发音得标准,不准带洋腔洋调;二是拜年的吉利话要有出处、有典故。
张伟说:“让生活在国外的第三代记住根、不忘本,也是爷爷奶奶送给孙辈的春节礼物。”孙子孙女会用自己的书法、画画、手工作品作为给爷爷奶奶的礼物。“2012年春节,孙子临摹的《新妇地黄汤帖》,一直挂在爷爷家中最醒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