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16%;2015年和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超90%
本报成都2月15日电 (记者刘裕国)78岁的崔丽芝已连续4年从成都到攀枝花过冬,这次她在仁和区的康养度假酒店一住就是3个月,而且这几年她每年都叫儿孙们到攀枝花来过年。越来越多的人像崔丽芝一家这样,对攀枝花留恋不已。春节假期,攀枝花接待游客157.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比去年分别增长21.95%和31.49%。
2016年,攀枝花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达到1014.68亿元,首次登上千亿台阶。而以康养为引领的旅游业总收入则增长20%,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攀枝花素以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著称。200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16%,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空气污染城市”。如何转型?攀枝花人几经思考,决定充分利用当地的亚热带气候和四季阳光明媚的自然条件,走好“阳光”路,通过“康养+”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城市转型。
近年来,攀枝花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完成600多个工业污染源治理,削减二氧化硫近5万吨、烟粉尘5万余吨,关停100多家污染企业。以攀钢为代表的传统企业逐步甩掉落后产能“包袱”,轻装进军钒钛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2014年,攀枝花编制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规划,举办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2016年9月,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加快建设中国康养胜地”被纳入攀枝花“四个加快”发展战略。以“康养”推进产业融合、结构调整的“攀枝花路径”逐渐清晰:串联与融合养老、旅游、农业、医疗、运动等“康养+”产业,催生产业新高地。
康养服务场所69家,拥有康养床位7.3万张,具备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10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催生赏花摘果、露营避暑等新型农业模式;6所国家三级医院及29个省级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相继建成,跻身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阿署达花舞人间国际康养产业城、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已初步形成接待能力……2015年,攀枝花被列为西南三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阳光康养产业的快速成长,让攀枝花市东区阿署达旅游新村农户的生活变了样。旅游新村将房屋“托管”给旅游企业,由企业代为打理康养旅游服务,形成了企业进村“打工”,农户当“老板”的康养旅游经营新模式。村民雷桂红一家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原来靠那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家里的生活条件一直不太好。如今在政府支持下搞康养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雷桂红说。
2015年和2016年,攀枝花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位居全省前列。“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旅游总收入由2011年的5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2.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