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陈晶莹(左)、林荫茂正在附议签名。 张驰 摄
这几天,“张小泉”剪和“瑞士军”两个老字号的比拼,成为今年两会的话题之一。
如果问,在全球范围内,是“张小泉”剪还是“瑞士军”知名度大?在不少人看来,答案可能是后者。有人发出感叹:“360年历史的‘张小泉’老字号,还没有100多年历史的洋品牌名气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 ‘中国品牌’”。中华“老字号”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老字号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总经理金建华历年的提案中,都在呼吁创立民族服装品牌。他说,中国服装产业规模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我们目前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
数据显示,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1100余家,有一定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的占20%―30%,多数经营状况欠佳。
在金建华看来,民族品牌是“企业”+“产品”的综合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品牌对市场的营销能力等,这些环节紧紧相扣,一环也不能少。让他忧虑的是,许多国产“老字号”甚至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研发、质量、档次等方面相对滞后,就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国内缺乏对品牌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和严格的保障措施,也是阻碍民族品牌发展的一大因素。
打造高品质要借力新技术
“‘走出去’ 的核心竞争力还得靠高品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董事长孙明波举例,青岛啤酒在国内首次开发了214种物质的定性分析和174种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确立了啤酒风味“指纹图谱”,以求通过基因最大限度保证啤酒风味一致;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对水和大米等原料进行检测、分析,保证不出偏差。在他看来,百年技艺传承,早已不是把“秘方”用白纸黑字写下来,锁进柜子代代相传,更要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企业善于利用新技术,才能将老字号的“老味道”传承好。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老字号’也是如此。”金建华建议,民族品牌企业家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事关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创新上来。
凝聚社会力量打通各环节
金建华还建议,国家工信部可对全国民族企业民族品牌进行战略性调研,并进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中国高端制造业中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的问题。
不少政协委员提到,除了企业自身的培育和创新,发展老品牌经济还是一项凝聚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市场资源,加强联动等。比如,上海就设立了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黄浦、静安等区也专门设立了品牌专项资金,提供区级配套支持。
在金建华看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国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必须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我们向全球展示不仅是‘中国制造’的创新实力,更有‘中国创造’的文化能力。”
他建议,可统筹成立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管理委员会,加强中国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同时,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此外,为中国制造全球品牌营造制度环境也很重要,“我们要加大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品牌国际化人才,推进商标国际注册等。”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