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亮(左)在指导村民种植葡萄新品种。 |
裴春亮(右一)在参加审议。 |
资料来源: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
|
裴春亮代表,河南省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只有一件事: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今年谈起来,他格外兴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精细农业,将给农村带来大机会!”
多年来,他摸索出了心得: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产品供给模式,首先得“会卖”,再用“卖得好”来引导“种得好”。
张村乡有种红薯、做粉条的历史。“红薯养育了我们这一代人,产量高,而且是绿色健康食品。红薯粉条食用方法多,现在成为很多城里人的‘乡愁’。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卖不出去?”裴春亮回忆道,“关键是销售渠道不畅。以前我们的父辈都有去县城卖红薯、卖粉条的经历,那时非常难,从小推车到大板车,从农用三轮车到小货车,都是带着干粮、卷着被子去,几天卖不了一车。”
去年12月16日,在裴寨社区,张村乡举办了中国首届太行红薯粉条文化节,尝试借助互联网卖粉条。“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裴春亮感叹,“以前对于农民来说,互联网是遥不可及的,但通过这次网络销售,大家深切感受到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销路。两个多月,在网上就卖了50多万斤,全乡的粉条都卖光了。”
卖得好了,种就不成问题。裴春亮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太行山,村民大都种小麦、玉米,在年景好的情况下,一亩地收成也就四五百斤,收入四五百元。如果种红薯,一亩地平均能产5000斤,5000斤红薯能出1000斤粉芡,1000斤粉芡能加工成900斤粉条,每斤粉条平均售价按照12元计算,一亩地就可收入1万多元。”
红薯变金薯,粉条变金条。受到市场鼓舞的张村乡紧紧抓住机遇,成立了红薯粉条合作社,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09户。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过‘互联网+科技’,在裴寨村开花结果。”裴春亮说,“只有让农民去接受新东西,了解市场,更适应市场,我们才有出路。”
两会融新闻,请扫二维码。
会内会外,融合报道;报网端微,有声有色。观看更多“融两会・讲述”视频,请登录网络电视专区。
编辑统筹:许丹D 胡安琪 陈亚楠 许 诺
视频及动画制作:许 诺 胡安琪
视频摄像:霍亚平
版式设计及制图:张芳曼 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