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委书记杨省世代表
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业态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连云港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有新提升、美丽乡村有新底色、农村民生有新改善。
为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提升农产品质量是根本。近年来连云港推出江苏省首个地市级农产品公用背书品牌――“连天下”,还有诸多港城特色农产品赢在质量、赢得市场。其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唯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农业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此外,农民增收是目的。连云港紧抓产业富民这个基础,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业态新模式,一大批集特色农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去年以来,连云港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镇村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
(本报记者 王伟健)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瑞强代表
土地流转可让多方受益
近年来土地流转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为问题解决明确了思路。土地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制约了农民收益的增加,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是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举措。适度的土地流转可以让多方受益,比如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无力种地,土地流转可带来租金;再如外出务工人员既可以获得租金,还可以放心从事其他工作;对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土地产出,让有能力的可以把地种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户签订协议往往具有长期性,应注意保障农民权益,要通过正式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本报记者 常 钦)
广东恩平蓝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燕代表
土地流转紧抓确权
有恒产者有恒心,不光指种地农民,对集中连片租种土地的大户和农业企业同样适用。要让土地转起来农村活起来,确权是很关键,并且不仅是农民的承包权要确立,租赁农民的土地也要确权。只有租赁权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更好地规范土地流转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为加快连片规模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农业经营者在租地后往往急需资金投入经营。但是到银行贷款时,银行往往对租赁的土地不认可。实际上,租来的土地既然经过了确权,就应该属于有效抵押物,建议相关金融机构放宽条件门槛,敞开贷款大门。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委员
小城镇建设要利于产业聚合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后的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步扎实,开局良好。但也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关注,比如规划管理欠科学,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做好科学合理规划,规划要全面,并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选址要慎重,应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规划要适度,吸引相关产业落地,使城镇形流、物流、信息流。其次是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制定有利于一二三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是注重把小城镇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第三要创新完善土地利用及管理方式,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不断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探索突破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土地、资金等瓶颈性问题。
(本报记者 靳 博 丁雅诵)
重庆垫江县桂溪镇石岭村村委会主任刘群代表
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吸引力
当前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但是个别地方的政策措施缺乏统筹考虑,导致一些人涌入农村、回归农村,承包农村土地,发展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但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加上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落地不到位等,最终都不得不面临“坚守梦想还是妥协现实”的抉择。
因此建议一方面要着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比如建立统一的流转中心,明确农民宅基地、农房等是否纳入农村土地流转范畴,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修葺失修农房、道路等,并且注意保存当地风土文化和原住民习俗。通过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完善,增强农村吸引力,真正活跃农村市场。
(本报记者 李 坚)
江西吉安青原区新圩镇农民杨慧芝代表
健全公共服务改善“家门口”
农村留守人员生活境遇备受社会关注,留守老人往往缺人照顾;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着力提高留守人员生活质量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政策、资金投入,并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改善村居环境。从根本上说,要想真正让留守人员的生活好起来,还得在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多努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努力让农民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就能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曹怡晴 魏本貌)